女裙
隋代妇女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,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妇女的欢迎,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妇女所采用,不过间色的道数越来越多,间道也更为狭窄,整条裙子常被剖成12间道,俗谓'十二破','破'即'剖'的意思,半身长裙搭配,据说这种裙子为隋炀帝时所创,在当时有'仙裙'之美誉。唐刘存《事始》中即有'炀帝作长裙,十二破,名’仙裙﹨’'的记载。唐代妇女的裙子长度,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,裙裙曳地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。为显示裙子的修长,妇女着裙时多将裙腰束在胸部,有时甚至束至腋下,裙子的下摆则盖住脚面,有时在地下还拖曳一截。
在裙上施以折裥的做法由来已久,相传汉成帝与皇后赵飞燕同游太液池,长裙子,成帝令飞燕起舞,长裙的搭配,正当飞燕舞蹈时,大风骤起,飞燕飘然如仙,成帝担心她被风吹走,特叫侍从拽住她的衣裙。风停之后,在飞燕的裙子上留下许多绉纹,其他gong女看见后觉得十分奇特,于是就纷纷在裙子上折叠成裥,取名'留仙裙'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,事实上裙子施裥,江埔街道长裙,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,因为在裙上折裥之后,裙幅便可增加,裙围也可增大,这样对穿着者的蹲坐行走比较有利。从大量资料来看,裙上施裥是东汉以后出现的风习,在此以前,尚不见折裥裙踪迹,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无裥女裙,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到了东汉以后,裙上施裥已成通例。